摘要:东栅半墩,一个民风淳朴的农耕村落。宋元时,半墩铺驿站将小村融进了华夏邮路的大网络。
![]() 过香桥 东栅半墩,一个民风淳朴的农耕村落。宋元时,半墩铺驿站将小村融进了华夏邮路的大网络。 相传明末清初时,四川郎中孙正沿驿道来到半墩铺一带行医,其见那里的村民好客厚道,便定居于此。孙正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诊疗时他广用草药土方,既治病救人,又省人钱财,还耐心向村民讲述病理药理。他的口碑之好,四里八乡无人不晓。后来孙正故世后,村民念其恩德,于魏塘畔择地厚葬,并盖起庙堂,塑之神像,供奉为医神菩萨。一年四季孙正庙里香火旺盛。村民若有头痛脑热的,到孙正菩萨前点香燃烛,磕头拜揖,小恙顿愈。其实村民长期受孙正治病的用医用药之耳濡目染,懂得了一些常见小病的预防和治疗常识,使这里的居民身子骨更加健朗。 人寿年丰的半墩村每逢庙会,人们舞起自己扎制的彩龙,扭起农家传统的秧歌,祭医神,庆丰收。到了农历七月初七,小村的家家户户烧菜做饭,热情招待塘汇、七星等村镇来赶庙会的外乡人,无论面熟陌生,都视如亲人,同吃一锅饭,共喝一壶茶。这种民国时期流行的“吃二角”待客风俗由来已久,在嘉兴农村独具风采,它说的是赶庙会者除了烧香功德外,只要出资二角(当然手头拮据者不付也不会怠慢),便可在午餐夜饭时任其饮酒吃肉,尽兴用餐。 半墩成了东栅乡间热闹的小村,特别是七夕那天,这里从早到晚,整个村子沸腾了。村头,锣鼓喧天,彩龙腾跃,信众持香缓行,客龙沿路狂舞,入村赶会者络绎不绝;村间,货郎吆喝穿行,戏子草台闹场,游人喜笑颜开,攀亲结友者各诉衷肠;庙堂,拜佛诵经,烛明香绕,郎中祈神点化,药商乞求扬名,百姓保佑安康,酬神祈福者暗许心愿;入夜,流萤纱灯,人影憧憧,舞龙汉子酒肉解乏,姑娘小伙暗点鸳鸯,巧手老人搭起香桥,庙会活动者各显神通;半夜时分,香桥燃起袅袅青烟,夜幕中直上云天。月儿弯弯当空照,天上人间香桥连。男女老少喜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共同祝福合家欢乐,邻里和睦,四乡平安。 半墩村为祭医神而形成的扎彩龙、舞龙会、搭香桥、过香桥、“吃二角”等风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断十多年的舞龙会又逐步恢复,虽然孙正旧庙已消失,但“吃二角”、过香桥等民俗活动重又盛行起来,那里的人们以舞龙的传统方式,沟通村坊和谐交往,默念医神孙正造福乡里的故事。 这些年,半墩七夕节每次引来了上千游人,它与北乡油车港镇古窦泾一担庙的七夕庙会南北呼应,成了嘉兴农村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的亮点。半墩村的男女两支舞龙队兵强马壮,走出去、迎进来,精彩的表演,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对这个古老村落的关注。 东栅半墩七夕节,今年已纳入嘉兴市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地。半墩又扬名。医神孙正,地下有知必暗暗助劲。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