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冰悬屋檐雪压篱,乌鹊寒鸦离巢迟。梅花破萼报春早,装点人间第一枝。
冰悬屋檐雪压篱,乌鹊寒鸦离巢迟。 梅花破萼报春早,装点人间第一枝。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对于我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风携带着寒芒,变得锋利,穿透世界,穿透许多事物的外表和内心。河水凝结成冰,大地似在沉睡。野外没有了花,没有了斑斓的色彩,一些生命蛰居地下,一些声音也就蛰居在地下。无须多言,所有的迹象都显示,大自然已进入冬眠状态。 常听老人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这是因为冬至过后,也就是“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已消耗殆尽,尽管得到阳光的照射,热量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俗话说:“冷在三九”。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我的老家王江泾一带有“三九四九,吃饭相手”“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所以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以前的农村,小寒一到,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重要的是赶紧把谷砻成米,装入用稻草做成的米囤,然后盖严实,让白米成为“冬霜米”。这样的米虽粗糙,但涨性好,出饭率高。冬闲时节反正不下田干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地里的番薯掘出来,收藏好,过冬时五谷杂粮也是少不了的。再把大头菜、青菜割下来,腌制好,整个冬天的蔬菜就不用担心了。条件好些的人家,腌上几条鱼,酱上一块猪肉,整个冬天也就有鱼有肉了。 最操心的要数家里的女人了,她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棉裤、棉鞋准备好。脏了的被褥要拆洗,破了的棉衣裤要缝补,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直到把棉絮的芳香味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穿着合身的衣裤和鞋子,眼看着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新的,新年本该人人都穿新衣服的。而家境差的只能把衣袖、裤管接上一截凑合着穿。 物资匮乏的年代,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器为何物。但贫穷、智慧的乡下人却会变着法来御寒、取暖,与严寒作不屈的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入冬前,女人们都要挑选最好的稻草,抖去杂质后晒干。一到冬天,就把稻草厚厚地铺在床板上,人们戏称它为“金丝垫”,再铺上毯子,躺在上面既暖和又舒服,还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清香。现在想来,这该是农民土制的席梦思床了。还有就是每家都备足了砻糠(谷壳),那是手炉和脚炉不可或缺的燃料,只要炉子里不缺燃料,哪怕天再寒冷,手和脚总是暖暖的。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和萧瑟。田间也无农活可做,而干惯了农活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在屋内打毛线衣、纳鞋底,忙于女红;男人们搓草绳、打草鞋,为来年的春耕生产作准备。 小寒和腊八节的光顾,预示着春节已近在咫尺,忙碌一年,所有的辛苦和收获即将在家的港湾中全都融为爱。吃过腊八粥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买年画、彩灯、鞭炮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时节,生活上,除御寒保暖外,饮食上,吃羊肉、吃糖炒栗子、烤红薯成为小寒时尚。在小寒季节里孩子们以前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但随着时代变迁,有些习俗和锻炼方式已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