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上元甩火把

2022-02-13 17:29 作者:何志荣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每当元宵节来临,我常会想起孩提时甩火把的往事。元宵之夜,村上那些大男孩,也有大叔大伯,大家就地取材,用自家的稻柴,有的捆扎在竹杆的一端,有的就简单地将稻柴紧扎成碗口粗的柴把,点燃后在田岸上边跑边甩还起劲地吆喝,喔乐乐啾啊啾,今年田稻三石六

  每当元宵节来临,我常会想起孩提时甩火把的往事。元宵之夜,村上那些大男孩,也有大叔大伯,大家就地取材,用自家的稻柴,有的捆扎在竹杆的一端,有的就简单地将稻柴紧扎成碗口粗的柴把,点燃后在田岸上边跑边甩还起劲地吆喝,“喔乐乐啾啊啾,今年田稻三石六!”“火把烧得旺,虫豸全死光!”“火把甩得碰天高,三石六斗稳牢牢!”大多是祈求稻谷丰收,也有企盼蚕花茂盛的,整个田野成了一座大舞台。

  元宵节,即上元节甩火把,其习俗由来已久,据传起源于隋炀帝时。炀帝杨广从父亲文帝手中篡夺皇位后,还想霸占文帝的两个妃子,妃子不从,则托辞曰:“除非元宵夜天地间都布满星星。”那时皇帝想要的没有办不到的事。杨广便下诏:“正月十五夜,城里要闹花灯乡下须甩火把。”是年各州县农村,元宵节到处甩动火把,与天上星星混成一体。没承想此举竟然让农民也得到了好处,凡火把甩过的田块,由于躲在杂草或稻根中的越冬螟虫被烧死甚多,且柴灰还能肥田,故而获得丰收,于是竞相效仿,相沿成俗。

  元宵节甩火把习俗,其地域逐渐扩大,到了明代,嘉兴新丰一带农村也有史书记载。天启间,新丰人高道素,官居屯田司郎中,他在《上元赋》中赞颂了家乡的甩火把:“东西角艳,南北斗英;绊千轮之冰月,散万点之石星;焜煌熠耀,不可殚名。”告诉人们元宵节的乡村,东西南北,火把连天,绊随天上明月,撒落万点星星,明亮辉煌,无法形容。崇祯《嘉兴县志》也载:“乡人束刍(即稻柴)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燃草把甩之,则曰着田塍。”农民们将柴把缚在木梢上,飘动着红色的绢帛,高挂于田头。是夜一面敲锣击鼓,一面焚烧柴把,以求丰年,称为烧田蚕。甩动火把,亦称着田塍。清代新丰秀才徐文潮有诗吟道,“元宵秉秆爇春田,四野红光欲烛天。到处相沿旧风俗,家家一炬祝丰年”。唱的正是家乡元宵夜甩火把的场景。

  笔者幼时也年年参与甩火把,每当夜幕降临,东方高悬一轮明月,抬头天空陆续闪跳出一颗颗星星,朝四野望去,只见火把抛上落下,形成了一个硕大无朋、天地相缀的大火圈、大项链。记得那是1954年,我虚龄十一岁,到自家田里甩火把。兴冲冲回来时,隔壁桂甫叔告诉我父亲,你家有一只码堆(叠码在田塍上有两三担柴的小柴堆,乡下人俗呼码堆)烧着了,以为是我不慎而被烧,吓得我手足无措。没想到父亲听后仅问一句,“烧来兴吗?”桂甫叔答:“蛮兴的。”父亲笑着说:“兴好,兴好!”我一时蒙在鼓里,父亲接着说,“甩火把,图的就是田稻兴,今年必兴!”这句讨取吉利的话我至今不忘。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