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风物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风物 > INTRODUCE

瞎叉三馄饨

2023-01-27 10:39 作者:郭红英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瞎叉三馄饨的名气已传至江浙沪,却守着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旧店铺,到点就收摊,绝不多做。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店面扩张或者开连锁店,哪怕是延长一天中的营业时间,这利润也是可以成倍地增长。但老板只是笑笑,眼角的纹路随着笑容一点点地延伸开去。他一边

  瞎叉三馄饨的名气已传至江浙沪,却守着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旧店铺,到点就收摊,绝不多做。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店面扩张或者开连锁店,哪怕是延长一天中的营业时间,这利润也是可以成倍地增长。但老板只是笑笑,眼角的纹路随着笑容一点点地延伸开去。他一边忙着擦洗灶台,一边说:“过日子嘛,重要的是开心,一天做这点够了。多了,就累了。”

  自然,老板这样的任性,其实也是对“瞎叉三”三个字的承诺。

  “瞎叉三”,只有用新塍土话叫起来才有味道:hà cuo sai。很多人都觉得这名字古怪,不知何意。老板的说法可能更妥帖一点,也更符合这句土话的原意。他说当初的掌门人是他的岳丈陈春元,一天几个书生来吃馄饨,见陈老先生喜欢开玩笑,说话比较粗,而且语无伦次,瞎三话四的,所以脱口给他取了个绰号“瞎叉三”。没想到这个外号虽粗俗,却被大家喜欢,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就这么叫开了。

  陈老先生的长子陈法观却有另一说。“瞎叉三”一开始也叫“蟹叉三”,因在2010年被一家网络公司抢注了商标而改。“蟹”,他父亲那一代真的有蟹肉馄饨,不过价格昂贵,做工复杂,后来就不做了;“叉”,那时还是一副馄饨担子,走街串巷,楼上小姐听得馄饨来了,从窗口吊下一只篮子,馄饨放好后,叉上去;“三”,陈春元排行老三……其实,怎样的版本并不重要了,瞎叉三馄饨早已在小镇家喻户晓,这个有些粗野的外号,成了一个传说。

  新中国成立后,陈春元为养家糊口,托人去乌镇打造了一副馄饨担子。锅灶盆碗,柴火水桶,皮子肉馅,一应俱全,挑着这个流动的馄饨担子,走街串巷,他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馄饨生涯。邦邦邦,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楼上的木窗纷纷打开了,喊一声:“来一碗馄饨!”他停下担子,添好柴火,燃着的桑树块啪的一声爆裂,几颗火星飞溅开来。火焰舔着锅底,在夜色里很是温暖。没几分钟,热气腾腾的馄饨就出锅了。也有夜归人,冻得瑟瑟发抖,一碗馄饨呼哧呼哧下去,迈开步子消失在巷子尽头。记得丰子恺曾画过《馄饨担》,丰一吟在《爸爸的画》中解说此图时回忆往事:“在冬天的晚上,我有时饿着肚子回家,看到这副馄饨担,真是喜出望外。这时买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比什么美味都好吃。”《浮生六记》中的芸娘,曾在丈夫与朋友出游时,租了一馄饨担随行。饭菜酒食,均在馄饨担上边热边吃,大冷天的,大家竟然吃得畅快无比。真乃智慧也。

  除了日常的鲜肉馄饨,陈春元也制作一些开洋雪菜馄饨、鸡肉虾仁馄饨等,均是制作精良,味道鲜美,口感上乘。他的馄饨越来越出名,“瞎叉三”就这样诞生了。陈法观说,当时全家就靠父亲的馄饨担养活,这担子有近一百公斤重。其实何止呢,这个担子,一头担的是馄饨,一头是全家的生活,到底有多重,也许只有挑在肩上的人才知道。

  后来赶上小商小贩改造,馄饨担停歇了。直至改革开放后,瞎叉三才又重操旧业,在陆家桥附近摆摊卖馄饨。1983年,在汲水桥边盖了间小屋,12平方米,瞎叉三终于有正式的店了。那时,乡下去小镇赶集的人,都要到这个小小的店铺里吃一碗馄饨,填填肚子歇歇脚,店里笑声不断,热闹非凡。

  1993年,陈春元将瞎叉三馄饨正式传给大女儿陈佩玉。陈佩玉和丈夫杨老师,兢兢业业学了两年,夫妻俩配合默契,把店经营得有声有色。2008年,在新塍首届美食节上,瞎叉三馄饨获得“特色美食”称号,后又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