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来嘉兴时,聚餐时同事点了一道蒸双臭。我从未尝试过,心中满是疑惑,也不敢问,怕人笑话我见识浅
初来嘉兴时,聚餐时同事点了一道蒸双臭。我从未尝试过,心中满是疑惑,也不敢问,怕人笑话我见识浅薄。 当热气腾腾的蒸双臭端进来时,同事们全都拍手叫好。服务员刚把盘子放在桌上,几双筷子已经迫不及待地齐刷刷伸进去,夹起一块豆腐,或是一根绿色的植物茎,放进嘴里咀嚼、品味,还连说“香得来”“味道老好了”…… 见大家吃得如此欢愉,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刚把蒸双臭转到面前,一股极度张扬的“臭”味直钻鼻腔,冲入脑海。我皱了皱眉头,不敢动筷。大家齐说,别怕,试试看,吃了你就会爱上它。 我一向自诩胆大,岂能被这小小蒸双臭吓倒?于是伸出筷子,夹起一小块白中泛青的豆腐放进嘴里。竟然不臭,还口感绵软。怎样?好吃吧?同事问我。见我点头,他们又撺掇我吃臭苋菜梗。 好事成双,我便自信地夹起一根臭苋菜梗,大胆吃起来。臭苋菜梗带着一股硬挺劲儿,但稍微咀嚼,饱满的汁水便瞬间充盈整个口腔,带着发酵后独有的醇厚,咸香中透着淡淡的鲜,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酸,层次丰富得令人惊叹。“却有一筵真富贵,臭苋满箸紫琉璃”,怪不得周作人先生在《苋菜梗》诗中,对其有此赞美。 此后每次聚餐,那个点“蒸双臭”的人便是我了。以至于当我一踏上徽州的土地,便叫嚣着要吃名菜臭鳜鱼,因为“待贵客,吃臭鳜鱼”嘛。反而同行的友人打起了退堂鼓,但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臭鳜鱼第一个端上桌来。 先闻,不臭,是一股特别的香味,与嘉兴的蒸双臭有点像,却又淡一些。再吃,鱼肉鲜嫩,带着微微的弹性,入口即化。那“臭”味为鱼肉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风味,在舌尖上久久回荡。很快,一条臭鳜鱼便被一扫而光。 我们在徽州吃了三顿晚饭,顿顿吃臭鳜鱼。我们对其的喜爱程度,怕是与苏轼“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不相上下。 当地人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徽州,吃到了臭鳜鱼,赞不绝口,从此这道菜便上了国宴。此次徽州之行,能吃到这道皇帝都点赞的美味,真是不虚此行。 臭鳜鱼与蒸双臭,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都有着相似的“臭”。这种“臭”,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是最动人的烟火气。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