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成了当年最火的美食文化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里,出现了嘉兴粽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旁白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嘉兴粽子
2012年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成了当年最火的美食文化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里,出现了嘉兴粽子。令人印象深刻的旁白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嘉兴粽子享誉国内外。在品种繁多的粽子中,我最爱旧时的灰汤粽。一想起那香糯的滋味,唇齿间便觉有丝丝异香涌动。 何为灰汤粽?顾名思义,就是用柴灰水烧成的粽子。除了常规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的工序,做灰汤粽最重要的是准备灰汤水。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隔壁邻居胡水彬常摇船去乡下带些桑柴回来。乡下农家很是热情,总是把长短整齐的几捆桑柴和稻草堆好,等胡水彬自取,或是进城办事时顺便将桑柴稻草送到他家里。乡下人客气,不收钱,胡水彬下乡时会带些城里的新衣服给农民,或是农民进城办事时请他们留宿在自己家中。这种交往,叫烧柴退工钿——互通有无。 起初,我看见胡水彬将桑柴灰(稻草灰)扒到畚箕里,再倒进大口的瓮中收集起来。我不解地问他:“留下毛灰有什么用?”胡水彬笑了笑:“到辰光你就晓得了。” 那年端午节,胡水彬邀请我到他家里。我见他在浸粽叶、洗糯米,准备裹粽子。当时,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猪肉、蛋黄、蜜枣等各种好吃的馅料是很少见的。所包粽子品种,不外乎最为普通的赤豆粽,但更多的只是白水粽,即用纯糯米裹成粽子。 他将盛有毛灰的瓮拿出来,移开压在瓮口的方砖,将灰盛出,用纱布包住,然后放在木桶里用热水浸泡。沉淀后过滤出的清水,即成了灰汤水。 接下来,烧煮粽子。将粽子放入盛有灰汤水的铁锅中,先以猛火将水烧沸,后改中火焖煮。不多时,缕缕粽叶香和着糯米香,加上灰汤溢出的异香,便弥漫在每个角落。 粽子煮好后,掀开锅盖,从桑柴灰汤里捞出来的粽子热气腾腾。煮熟的灰汤粽剥去粽叶后,碱香扑鼻,粽色微黄,轻轻咬一口——粽叶的清香,灰汤的涩香,糯米的甜香,绵延缠绕,陶醉舌尖,那是一种鱼米之乡特有的纯正农家味道。 正是胡水彬独特的粽子制作工艺,为他在1970年代后期开设丰福斋粽子摊,摆摊卖粽子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后话。现在,会做灰汤粽的人不多了,灰汤粽渐已销声匿迹。但它独有的纯朴清香,成了我最难忘的端午记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