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历七月三十(月小为廿九)是民间的地藏节。以前的这天,善男信女必往地藏王庙敬拜。晚上家家户户插燃香烛,在房前房后、路边、院子的地上都插上棒香,街市满地皆红。香是敬佛,烛是照明。有的老公公、老婆婆还在门前空旷处用棒香插成天地福寿等字样,每个
农历七月三十(月小为廿九)是民间的地藏节。以前的这天,善男信女必往地藏王庙敬拜。晚上家家户户插燃香烛,在房前房后、路边、院子的地上都插上棒香,街市满地皆红。香是敬佛,烛是照明。有的老公公、老婆婆还在门前空旷处用棒香插成“天”“地”“福”“寿”等字样,每个字足有桌子般大,口中还不住地祈祷“地藏王菩萨保佑”之类话。晚风中,人头攒动,夜色中弥漫着万家灯火的温馨与眷恋。此夜也有不少人家在屋檐下插上一排棒香,有的则是在茄子周身插满棒香,挂在屋檐下,称作落苏灯。所以人们将地藏节又称落苏节。 落苏是茄子的别称,《本草纲目》记载:“茄,一名落苏。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插落苏灯或取其谐音“落得舒适安逸”,意求全家平安。江南地区,孩童们也有自己的落苏灯,就是挑选一只圆形稍大的落苏,在当中挖一个洞,里面插上一根小蜡烛,便成了一盏落苏灯。孩童们聚在一起,比谁的落苏大,比谁的灯儿亮,或追逐或雀跃,或欢叫或嬉闹,走家串户,忽有一阵风吹过,倘若吹灭了茄子中的小蜡烛,笑声中就会爆发出一阵惶急的叫声。 小时候,在我居住的海盐小镇上,七月三十晚,家家户户门口点香点灯。天黑后,每家在院子里先祭拜地藏王,桌子上放上供品,点上蜡烛,然后各自在庭院四角或屋前空地上再点一对蜡烛,在门前供上一碗清水,碗内放只酒杯,燃以灯芯,叫地藏灯,亦称碗儿灯。从自家门前围墙下地面开始同时点燃蜡烛和香,叫烧地头香。香是棒香,又叫篾香、柄香,是用细竹棍做芯子的一种香。棒香插在地上,每隔半米就插上一支,转弯的墙角和路况不好的地方一定要插。 半个多时辰过去了,待到“烧地头香”将好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我和小伙伴们几乎倾巢出动,在白天早就准备好的一根竹棒顶端拴上一根绳子,绳子再拴住一个长长的茄子,然后将没有熄灭的棒香拔起,一支支地插在那个茄子上。我们聚集在一起,不停地甩动那个插满棒香的茄子。棒香星星点点,五彩缤纷,甩动起来犹如一盏闪光的灯,这就是我们的“落苏灯”。 地藏节点落苏灯,焚香普庆的习俗,至今很多地方的农家仍然一直沿袭此风,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