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好月圆共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是这一夜的习俗。童年时代,父亲喝早茶回来,会买一筒月饼,等到晚上才拿出来,大家分着吃,月饼的皮很酥,芝麻馅很甜,后来才知道这叫苏式月饼,当时没有广式月饼,直到改革开放
花好月圆共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是这一夜的习俗。童年时代,父亲喝早茶回来,会买一筒月饼,等到晚上才拿出来,大家分着吃,月饼的皮很酥,芝麻馅很甜,后来才知道这叫苏式月饼,当时没有广式月饼,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食品大量北上,商店里出现了广式月饼,包装精美,饼馅丰富多样。参加工作以后,中秋节回家总是不忘买上月饼,什么苏式的、广式的都买上,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 十五是月圆之夜,中秋的月亮更大更圆,中秋作为一个节日是在唐初确立下来的。古人出于对自然的崇拜,有各种祭祀活动,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祭祀的场所称作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天地日月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不仅对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奥妙无穷,通过祭祀,既是祈祷平安,又是祈求力量。祭月就是对月神的崇拜,最早,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就是中秋,后来由于使用了阴历(夏历),秋分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都不相同,“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到了北宋,中秋节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末,朱元璋反元时,为了传递起义指令,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策,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起义成功后,朱元璋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之后不仅流行中秋吃月饼这一节俗,而且成了团圆的象征。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除了祭拜,盛行赏月活动。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许多地方举行赏灯、舞龙等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一夜,平时深藏不露的闺中女子走出深阁,风流少年更是早有准备,期望在这场民俗活动中觅到自己的意中人。海宁硖石在八月半有赏花灯的悠久历史,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骑了辆自行车专门从百步赶到硖石观花灯,街道两边挤满看客,在花车的带领下,青年男女身穿彩衣,手持各种形态的彩灯缓缓行进,瓜果形的灯,动物形的灯,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色彩,既增加了趣味,也表达了不同的象征寓意。这是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赏灯,真是难以想象,人民群众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灯会已增添了现代科技,并融入了商业味道,用LED灯带编制的花灯体量更大、动感更强,声光电效果齐发,让人目不暇接,而赏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手段。 虽然月月有十五,但中秋的月亮是与众不同的。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运转过程中,距离地球时远时近,八月十五是月亮离地球较近的一天,看起来格外的大、格外的亮,为此历代文人为它取了许多好听的名称,李白说它“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陆游则说:“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有一次突然来了兴致,约了几位朋友在潮音阁赏月,泡上一壶茶,置一盆月饼,坐在阁楼的走廊上守着明月从海面上慢慢升起,让人联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诗句,此时此景也让人感受“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样的心情。初升的月亮不敢发出最大的光亮,但面积最大,不时飘来几块薄云,让月亮时隐时现,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彩云追月了。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光线投射在海面上,滟滟随波千万里。 中秋的传统在民间更有许多传说,嫦娥奔月是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传说嫦娥是羿的妻子,因误吞了仙药而不由自主地向天上飞去,又因牵挂着丈夫,便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吴刚折桂是另外一个传说,从地球望到月亮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棵树,这就是传说中的桂花树,相传汉朝西河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得道成仙后到了天界,但他又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惩处他每天砍树,但这棵桂树随砍随合,永远也不能被砍光。很巧的是中秋之际桂树正好开花,墙边如果有棵桂树,准是花香四溢。中秋佳节,丹桂飘香,正是人们描写此时此景的内心想法。 其实中秋节在各地还有许多习俗,在海盐流行“担八月半”,节日到来之前,女儿女婿特别是未婚的女婿,一定要带着鸭子、月饼及其他礼品拜岳父、岳母,岳家则要设宴招待,其实这既是表达子女对长辈的孝敬,也是亲人团圆的一种形式。 年年有中秋,人人盼团圆。中秋的月光如期洒落大地,照在小河中,恍恍惚惚,照在小桥上,绵绵缠缠,照在树木上,如绰如影,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也是思乡的夜晚,团圆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月饼,远方的游子思绪万千地遥望家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