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是端午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域之一,嘉兴的端午节十分隆重,而且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各地一般的端午习俗,主要是挂菖蒲佩香囊,在小孩额头上画老虎的王字以辟邪,吃五黄,旧时还要饮雄黄酒,后来知道雄黄有微毒,连白娘娘的法力都抵御不了,喝了之后要显原
![]() 嘉兴是端午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域之一,嘉兴的端午节十分隆重,而且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各地一般的端午习俗,主要是挂菖蒲佩香囊,在小孩额头上画老虎的“王”字以辟邪,吃“五黄”,旧时还要饮雄黄酒,后来知道雄黄有微毒,连白娘娘的法力都抵御不了,喝了之后要显原形,所以现在改成了喝黄酒。 除此之外,还要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最早的祭祀对象是伍子胥,只是后来屈原的名声更大,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更广,纪念屈原才逐渐成为全国的主流,但直到今天,江浙一带,从江苏的苏锡常到浙江的杭嘉湖,乃至绍兴、宁波以及上海的松江地区仍然保留着端午节祭祀伍子胥的习俗。 伍子胥比屈原早两百多年,在民间传说中,雄才大略、赤胆忠心的伍子胥与兴吴伐楚、吴越争霸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密不可分。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充满着人类文明早期那种敢爱敢恨、恩怨分明的气质,为了报仇,他可以在日暮途穷之际倒行逆施,即便仇家已死,依然将楚平王掘墓鞭尸,同样,为了报答掩护他逃亡而牺牲的史贞女,他将三斗三升共千斤的金豆子撒在溪水中,由此天下所有的姑娘有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千金。 这样的人物值得,也应该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祭奠和尊重,尤其是他忠心耿耿却遭受谗言被冤屈杀害,引起人民深深的同情,在长期的纪念活动中逐渐升格为“涛神”。传说每年的端午节,伍子胥会驾着东海钱塘江的波涛返回故里,清代大诗人朱彝尊曾在一首诗中描绘江浙人民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伍子胥的场景: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相,不比弔三闾。 端午节除了祭祀伍子胥,“嘉兴掼牛”真正是天下独此一家,本地仅有,他处绝无。 “嘉兴掼牛”由来已久,甚至可以上溯到元代。因为“掼牛”本是起源于穆斯林“宰牲节”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元朝时期回族迁居嘉兴,把这项活动带到了嘉兴。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嘉兴武林前辈李尊思、李青山、韩忠明、韩忠祥等挖掘发扬,尤其是“掼牛”传承人韩海华倾注数十年心血大力研究推广,使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得以发扬光大。 “嘉兴掼牛”一举成名天下知,其“出山”的传奇经历,堪比金庸的武侠小说。 那是在1982年,“掼牛”作为嘉兴武术队的表演项目出现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对这个以人搏牛的体育项目闻所未闻,人和牛在体量力量上的巨大悬殊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直匪夷所思。 事实上,从事掼牛这项运动对武术家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具备深厚的精湛内功,同时掌握硬气功的爆发力,兼备摔跤术的灵活反应,上述武艺非一日之功,没有十年八年的长期苦练是不可想象的。 “掼牛”传人韩海华果然不负众望,呼和浩特体育场的“惊天一摔”,“嘉兴掼牛”轰动了赛场,当时在场观众连声称赞,“这个项目,不愧为‘中国式斗牛’!”“嘉兴掼牛”从此声名鹊起,“中国斗牛士”韩海华名震中外,这一体育项目2011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掼牛”本来是属于少数民族的一个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嘉兴的一张特色名片,这是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谊结出的硕果,是南湖之畔绽放的一朵奇异绚烂之花。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对此青睐有加,特意为“中国斗牛馆”题写了馆名。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嘉兴海华武馆都会在凌公塘“中国斗牛馆”举办盛大的掼牛比赛和掼牛表演,经过历年大力推广,如今的“嘉兴掼牛”蜚声中外,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武林高手前来一试身手,届时斗牛馆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端午掼牛”已成为嘉兴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