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盐,元宵节期间,除了常见的吃汤团(圆)、迎花灯、猜灯谜、接淘箩姑娘等民俗活动之外,还有其他地方较为少见的烧田财之俗。 旧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每户农家均在自家田头用稻草扎成小把,青少年们各自点燃后,手持着在田岸上边跑边舞动,同时引燃
海盐,元宵节期间,除了常见的吃汤团(圆)、迎花灯、猜灯谜、接淘箩姑娘等民俗活动之外,还有其他地方较为少见的“烧田财”之俗。 旧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每户农家均在自家田头用稻草扎成小把,青少年们各自点燃后,手持着在田岸上边跑边舞动,同时引燃岸边和沟渠里的杂草枯叶,并喊道:“三石六!三石六!”“三石六斗稳牢牢,四石六斗连涝漕(垃圾)!”也有自私的人喊:“自家田里三石六,别家田里三蚌壳!”“自家田里好才(饱满)谷,别家田里收瘪谷!”届时,田野里犹如有无数条火龙在奔腾飞舞,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口田头观看喝彩,热闹一个黄昏乃至半夜。 烧田财之俗,笔者认为源自古代之“照田蚕”,历史久远。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词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明天启《海盐县图经》引万历《海盐县近志》云:正月,“三日为小年朝,束刍田间,击金鼓焚之,曰照田蚕。以火色占岁,白主水,红主旱,焰烈主丰,衰主歉。” 清顾禄《清嘉录》引乾隆《吴江县志》云:“至夜半乃举火焚之,名曰‘烧田财’……盖类昔‘照田蚕’之俗云。” 盐邑民间则另有正月十五“烧田财”的传说,从前有一老农,见城镇上过元宵节,大户人家都要出灯赛灯,寻欢作乐,他气愤不平,心想也要让农民们热闹一番。于是,他就对村里人说:“我们把田岸上的茅草烧起来,一定蛮好看、蛮闹猛。”村里人听了都乐意。他又说:“小孩子去点火,大人们看守好临近的房子、柴堆和未埋葬的棺材,防止失火。”人们就按照他的吩咐,分成一站一站看守好,再点火燃烧起来。故当时称为“烧田站火”。事后,人们发现凡是烧过的田块,这一年的稻禾收成都比往年好。于是,其他村庄也学起样来,遂流传下“烧田财”这一习俗。其实,把田里杂草烧除,对农作物增产有利,一是能烧死越冬病虫害,二是烧后的草灰有肥力,三是烧过的田泥(俗称“稻秆泥”)亦有肥力等等。 新中国成立初,农村仍有此俗。后来不再流行,但仍见其遗风。如1958年“大跃进”时,盐邑曾流传一首新民歌,“爿爿田心火光升,噼噼啪啪声连声。不是过节放百响(鞭炮),到处除虫烧稻根。”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农民在收获稻麦后将秸秆堆燃于田中。2015年元宵节,澉浦镇茶院村再现了“烧田财”这一习俗。因燃烧秸秆会污染环境,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令法规,严禁燃烧秸秆,此俗废止。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