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渐行渐远的灶画艺术 高桥镇,素有桐乡南大门之称,全镇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9万人。以往家家户户拥有一副花灶头的高桥农村,在时代的变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沈华良是高桥镇高桥村人,人称高桥灶画第一
渐行渐远的灶画艺术 高桥镇,素有桐乡“南大门”之称,全镇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9万人。以往家家户户拥有一副“花灶头”的高桥农村,在时代的变迁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沈华良是高桥镇高桥村人,人称“高桥灶画第一人”。近几年来,他频频在江浙沪等地举办的灶画大赛中折桂,成为桐乡灶画头块牌子。 从16岁师从“高桥打灶师傅”沈世安,沈华良已经与农村灶画打了50年交道,作品达千余幅,他创作的作品包括人物花鸟、山水虫草、经典故事等,深受大众喜爱。文化大革命时,灶画遭到破坏,沈华良遵从师训,没有放下画笔,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前在高桥农村,家境殷实的人家,每隔三五年就要重新打一副灶头。稍有名气的泥水匠于是成了“香饽饽”。因为手艺好的泥水匠打出来的灶头火旺、烟少、省柴;锅子与灶肚的边缘贴得密实,青烟轻易不会蹿将出来;灶头打得相当饱满,又高低适度,所以很能赢得主人的欢心。 随着沈华良画灶画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上门学艺的徒弟也很多。他共收了7名灶画徒弟。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沈华良一年绘制灶画300余幅。打灶头是当时一门很能赚钱的手艺。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农村民居建筑逐渐发生变化,煤气灶、电饭煲等现代厨房用具纷纷涌入农家,以往吃香的灶画师傅变得清闲起来。许多泥水匠便纷纷转行,跟随沈华良的灶画徒弟也从7人减至2人,其中一人叫陈兴峰,另一人则是沈华良的儿子。 ![]() 陈兴峰在创作灶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