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桥镇楼下角村村民徐顺娥家,记者看到了一副直角底脚的三眼灶,这是1999年徐顺娥家造新房时请泥水工打的。受长年烟熏,灶身上绘制的图案已经不清晰。徐顺娥说,等儿子结婚时,要重新打一副贴瓷砖的灶头。 同村村
在高桥镇楼下角村村民徐顺娥家,记者看到了一副直角底脚的“三眼灶”,这是1999年徐顺娥家造新房时请泥水工打的。受长年烟熏,灶身上绘制的图案已经不清晰。徐顺娥说,等儿子结婚时,要重新打一副贴瓷砖的灶头。 同村村民沈杏芬家的厨房,灶头、煤气灶一应俱全。“三眼灶”是2006年打的,与老灶头相比,装饰性瓷砖替代了原来的灶画。沈杏芬说,灶头贴瓷砖,是为了方便搞卫生。这是眼下高桥农家弃灶画改贴瓷砖的主要原因。农家有田地,不缺柴,铁镬饭香,于是,许多农户像沈杏芬家一样,灶头烧饭,煤气灶炒菜。 “灶头贴瓷砖,清爽、好看。”居住在楼下角村新村集聚点的沈玉娟说。新村集聚点目前居住的35户村民,几乎家家打灶头,但这些灶头无一不是贴瓷砖的。2008年12月,落晚村村民沈洪福全家搬入新村点居住,老沈花1000多元请人打了一副花篮底的“二眼灶”,灶头上也贴瓷砖。 “从2000年开始,高桥农村灶头开始流行贴瓷砖,起初只是灶面贴一些,后来慢慢流行贴灶身等处。”高桥镇文体站站长计炳祥十分关注这一现象,他认为,用印有现成图案的瓷砖替代传统灶画,千篇一律,丧失了民间艺术本该具有的个性特征。 灶画市场的冷清,让沈华良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石灰堆塑等其他民间艺术工艺中。沈华良告诉记者,现在一年仅绘两三幅灶画。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