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说起儿童节,我未免想到儿童时代唱的许多童谣。那时候的童谣都是用嘉兴话来说唱的,是典型的吴侬软语。嘉兴的童谣大都短小而充满生活情趣,清脆的童音伴随着自然的节奏,回想起来煞是好听。只是如今,大多数的幼儿从小就说
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说起儿童节,我未免想到儿童时代唱的许多童谣。那时候的童谣都是用嘉兴话来说唱的,是典型的吴侬软语。嘉兴的童谣大都短小而充满生活情趣,清脆的童音伴随着自然的节奏,回想起来煞是好听。只是如今,大多数的幼儿从小就说普通话,这地方话的童谣也就脱离了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于街头巷尾之间很少听到了。
要论印象最深刻的童谣,那该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摇啊摇》了,这首经典歌谣版本虽多,但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头,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接下去的内容往往就有变化。我记得的版本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买条娃娃鱼来烧。烧得头勿熟来尾巴焦,外孙吃了发虎跳”。也有作“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块馒头一块糕,宝宝闭眼快困觉,外婆叫我好宝宝”的,那是在催小孩睡觉时唱的。还有在“发虎跳”后加“一跳跳到城隍庙,香炉蜡扦全翻倒”的。其实童谣传唱之时,人们往往会随时加入自己需要的内容,所以没有定式。小孩睡觉前,要长辈讲故事,到该讲的故事都讲完,长辈没办法时,只好说“我来讲个故事,故事里面有个兔子。兔子跑了,故事完了”;要不,就是“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小和尚要老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庙……”如此循环往复,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逻辑训练。 那时城里的弄堂甚至马路上,机动车不多,所以孩子们一放学就聚在一起白相。比如玩“木头人”游戏时,大家聚在一起拍手唱“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讲话不会笑,还有一个不许动。”唱完后,马上屏息不动,谁动谁输——其实眼珠是在转动的,通过眼神的传递,总会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两个小伙伴也可以在小竹椅上对坐,做拍手游戏:“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于是两人开始互相拍对方的手;还有“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头”,边唱边玩也很有趣;在外面玩的时候,天突然下雨了,也有可供小伙伴们唱的:“大头大头,落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那是笑人头大,或者唱“落雨哩,打烊哩,小八辣子开会哩。”大家顿时散进走廊里去了。夏天天热,一起玩的小姑娘有时会光着上身,也会引来开玩笑:“东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以文学眼光来看,“东瓜皮,西瓜皮”完全是“赋比兴”中的“兴”,手法高级得很。 童谣还有绕口令式的,记得最绕的一首是“屋里厢有只白脚白鼻头白尾巴花白猫,同隔壁白伯伯屋里的白脚白鼻头白尾巴花白猫勒白伯伯屋里的白墙头上咬,结果(我家的)白脚白鼻头白尾巴花白猫咬伤了白伯伯屋里的白脚白鼻头白尾巴花白猫,白伯伯要(我家)赔伊格白脚白鼻头白尾巴花白猫。”也有一问一答的:“喂喂喂,你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稻草。啥个稻?早稻。啥个早?早上……”如此问答,一定要绕到回答中有个“年”字后,最后的对答出现了:“啥个年?19几几年(随当时的年份说),待那姆妈吃碗肉丝面!”这首童谣很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反应速度,回答问题时要很有技巧。比如问“啥个草?”以后,如果答“青草”,那后面的段子就随之而变了:“啥个青?山青。啥个山?高山。啥个高?年糕。啥个年?19几几年。” 流行于嘉兴的童谣有许多,而且大多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夏天在院子里乘凉时,就会唱“天上星,亮晶晶,我和星星眨眼睛……”,那时城里的夏夜,繁星闪烁,现在已很难见到这种景象了。 |
- 上一篇:嘉兴方言考试卷之40--黄熟梅子卖啥青
- 下一篇:嘉兴方言考试卷之42--挑你上山了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