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鬼乃虚幻之物,无影无踪,捉摸不定,却偏偏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传说之中。拿鬼来影射世间之人与事,则虚实迷离、语效甚奇,更何况,骂鬼无责,何妨骂鬼?难怪人们接着又说出种种鬼言鬼语 出鬼:遇到了离奇
鬼乃虚幻之物,无影无踪,捉摸不定,却偏偏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传说之中。拿鬼来影射世间之人与事,则虚实迷离、语效甚奇,更何况,骂鬼无责,何妨骂鬼?难怪人们接着又说出种种“鬼言鬼语”—— 出鬼:遇到了离奇之事,犹言“见鬼”。 扮鬼:犹言“使花招”、“耍花枪”。 惹鬼:得罪了某“鬼”,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遇到了不可思议之事(现象)。 鬼测测、鬼搭搭、鬼滴滴、鬼头鬼脑: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为人不光明正大。 活鬼出现:犹言“活见鬼”,或指把假话的说得“活灵活现”。 老鬼失匹:内行人失手,精明人失算。 鬼冷冰清:非常地冷冷清清。 僵尸朵落鬼:“朵落”即“奚落”,犹“五十步笑百步”。 雾露里个鬼:糊里糊涂,东闯西撞,找不到北。 落水鬼骗上岸:极言骗术“高明”,连鬼也会上当。 鸡叫做到鬼叫:终日辛劳者的“叹苦经”,也有说“鸟(diǎo)叫做到鬼叫”的。 做个鬼也勿大:应该去做些什么,或是有条件可做点什么,却缩手缩脚、不敢作为。 鬼相打难为病人:“鬼们”争权夺利,往往牵连无辜者。信鬼者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魂附体并相互打架。 阎王好见,小鬼难当:“大头目”见面好说话,“小喽啰”反倒难缠。 …… 以鬼世界,喻人世间,不能不提及《何典》一书。该书写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书之作者,据考为张南庄。全书采用松江方言写成,原生态的村言俚语读来活泼俏皮。书中之“人”取鬼名、说鬼话、吃鬼饭、干鬼事、怀鬼胎、做鬼官、打鬼仗……无不栩栩如生。鲁迅评其为“谈鬼物正像人间”、“展示了活的人物相”。毛泽东向儿子毛岸英推荐的书目中便有《何典》。 这部颠覆经典的经典之作,所用的松江方言跟桐乡话甚为相近。如今,我们所说的乡土言语,有不少可从两百年的《何典》中见到,诸君如有兴趣,不妨找来一读。 那么,我们的方言何以读“鬼”为“几”? 《说文解字》中,有一个“鬼”字上边加“幾”的字,《康熙字典》把它写作“魕”。其含义,《说文》为:魕,鬼俗也,从鬼,几声。《淮南传》曰,吴人鬼,越人魕。《集韵》载,南方之鬼曰魕。 由此可知,南方人一直称“鬼”为“魕”。魕是用“形声法”造字,是鬼的俗字。 另外,关于鬼的本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所归为鬼。就是说,人死犹如归去,灵魂即为鬼。鬼的读音,《唐韵》、《集韵》、《广韵》均为“居伟切,音诡。”其古声母为“见”字声母,普通话读“鬼”为guǐ,是保留了古代读音。后来“见”字的生母在大部分官话及吴语中分化成了两类:一类保持g的读法,另一类颚化为j的读法。本地方言中,“鬼”字的声母也就从g变成了j,类似的情况还有“龟、柜、鳜、贵”等。 真是殊途同归,“鬼”也好,“魕”也好,我们都称它为“魕”。 ![]() 丰子恺漫画《张家长李家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